時間:2016-02-17 08:49:24 來源:當(dāng)游網(wǎng) 作者:當(dāng)游網(wǎng) 編輯:rawsyww 字體大?。?
三國志13中除了成就中的歷史事件,還有參考史實設(shè)置的各種勢力動向,但很多玩家不清楚具體的時間和事件。今天小編要來分享的就是三國志13歷史年表,一起來看看歷史事件和戰(zhàn)役年表吧。
歷史事件年表
公元 | 年號 | 皇帝 | 月份 | 事件 |
155年 | 永壽元年 | 桓帝 | 曹操出生 | |
156年 | 用壽二年 | 桓帝 | 孫堅出生 | |
161年 | 延喜四年 | 桓帝 | 劉備出生 | |
166年 | 延喜九年 | 桓帝 | 桓帝與宦官勾結(jié)將清流派二百余人下獄(第一次黨錮之禁) | |
167年 | 延喜十年 | 桓帝 | 桓帝逝世 | |
168年 | 建寧元年 | 靈帝 | 劉宏即位為東漢皇帝(靈帝) | |
169年 | 建寧二年 | 靈帝 | 宦官曹節(jié)大肆鎮(zhèn)壓清流派(第二次黨錮之禁) | |
靈帝尊母親董貴人為孝仁皇太后 | ||||
任董重為五官中郎將 | ||||
175年 | 熹平四年 | 靈帝 | 孫策出生 | |
179年 | 光和二年 | 靈帝 | 司馬懿出生 | |
180年 | 光和三年 | 靈帝 | 何氏立為皇后,何進成為侍中 | |
181年 | 光和四年 | 靈帝 | 諸葛亮出生 | |
王美人生子劉協(xié) | ||||
何皇后毒死王美人 | ||||
182年 | 光和五年 | 靈帝 | 孫權(quán)出生 | |
184年 | 中平元年 | 靈帝 | 2月 | 太平道教主張角率領(lǐng)黃巾黨于各地引發(fā)動亂(黃巾之亂) |
劉備在幽州與關(guān)羽,張飛結(jié)拜為義兄弟,率領(lǐng)義勇軍擊敗黃巾黨將領(lǐng)程志遠 | ||||
10月 | 張角病死 | |||
187年 | 中平四年 | 靈帝 | 孫堅于長沙討伐發(fā)起叛亂的區(qū)星 | |
188年 | 中平五年 | 靈帝 | 益州刺史劉焉建議各地設(shè)置州牧,劉虞任幽州牧 | |
189年 | 中平六年 | 靈帝 | 4月 | 靈帝逝世 |
光熹元年 | 少帝 | 4月 | 劉辯即位為東漢皇帝(少帝) | |
永漢元年 | 獻帝 | 8月 | 宦官殺大將軍何進,司隸校尉袁紹盡誅宦官。董卓帶兵入洛陽,盡攬朝政 | |
呂布斬殺丁原,成為董卓養(yǎng)子 | ||||
9月 | 董卓廢少帝,立陳留王劉協(xié),是為漢獻帝 | |||
12月 | 曹操于陳留興兵,下達討伐董卓之檄文給各地諸侯 | |||
190年 | 初平元年 | 獻帝 | 1月 |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(nóng)王 |
十八路諸侯組成討董卓聯(lián)盟,袁紹為盟主 | ||||
孫堅于汜水關(guān)攻打華雄,但因袁術(shù)沒有供給兵糧而敗北(汜水關(guān)之戰(zhàn)) | ||||
關(guān)羽斬殺華雄,阻止了董卓軍的進軍 | ||||
呂布于虎牢關(guān)迎戰(zhàn)反董卓聯(lián)合軍,遭劉備等人擊?。ɑ⒗侮P(guān)之戰(zhàn)) | ||||
2月 | 董卓火燒洛陽并遷都長安 | |||
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| ||||
191年 | 初平二年 | 獻帝 | 孫堅入洛陽,得傳國玉璽 | |
反董卓聯(lián)合軍解散,諸侯各自返回自己的根據(jù)地 | ||||
袁紹奪韓馥的冀州,自領(lǐng)州牧 | ||||
韓馥自殺 | ||||
袁紹敗公孫瓚于界橋(界橋之戰(zhàn)) | ||||
劉焉割據(jù)益州 | ||||
曹操破黑山軍,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,治東武陽 | ||||
劉備取青州有功,任平原相 | ||||
10月 | 袁紹敗公孫瓚于龍湊(龍湊之戰(zhàn)) | |||
192年 | 初平三年 | 獻帝 | 4月 | 呂布因司徒王允之計而誅殺董卓 |
曹操出兵兗州擊破黃巾黨,組織青州兵 | ||||
6月 | 李傕,郭汜聽從賈詡之計占領(lǐng)長安。王允遇害,呂布逃亡 | |||
孫堅討劉表,擊黃祖戰(zhàn)死,孫策投袁術(shù) | ||||
193年 | 初平四年 | 獻帝 | 曹操于匡亭擊破袁術(shù),袁術(shù)則將根據(jù)地移至壽春 | |
曹操之父曹嵩遭徐州牧陶謙部下殺害 | ||||
曹操為復(fù)仇進攻陶謙。陶謙則向北海的孔融請求援軍(徐州之戰(zhàn)) | ||||
孔融遭黃巾黨管亥攻擊,遣太史慈向劉備請求援軍 | ||||
劉備向公孫瓚借兵,同趙云前往救援陶謙 | ||||
公孫瓚俘虜了劉虞并將之將刑 | ||||
194年 | 興平元年 | 獻帝 | 呂布聽從陳宮之計策攻擊兗州 | |
曹操撤兵徐州,與呂布交戰(zhàn)于濮陽 | ||||
陶謙死,遺言讓徐州與劉備,并任豫州刺使,駐屯小沛 | ||||
曹操因陶謙死,欲攻徐州,呂布偷襲袞州,遭曹操所敗,投徐州劉備 | ||||
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(zhì)押向袁術(shù)借兵,前往平定江東 | ||||
195年 | 興平二年 | 獻帝 | 2月 | 李傕、郭汜相攻,李傕劫獻帝,郭汜困公卿 |
7月 | 獻帝出長安東歸,李傕、郭汜領(lǐng)兵追之 | |||
9月 | 曹操領(lǐng)兗州牧 | |||
孫策與周瑜共同擊破劉鷂。收太史慈 | ||||
196年 | 建安元年 | 獻帝 | 7月 | 楊奉等護送獻帝回長安 |
9月 | 曹操依荀彧之計策迎接獻帝,并遷都許昌 | |||
曹操依韓浩之計策進行屯田 | ||||
劉備接旨兵討袁術(shù),呂布偷襲徐州,劉備投曹操豫州牧 | ||||
呂布射戟平息劉備袁術(shù)的戰(zhàn)爭(轅門射戟) | ||||
孫策討伐嚴白虎,王朗,平定江東 | ||||
197年 | 建安二年 | 獻帝 | 1月 | 曹操于宛城遭張繡大敗。典韋與曹昂為守護曹操戰(zhàn)亡(宛城之戰(zhàn)) |
袁術(shù)于壽春稱帝,建國號為成 | ||||
孫策脫離袁術(shù)獨立 | ||||
袁紹任大將軍,督冀青幽并四州 | ||||
9月 | 曹操攻袁術(shù),大敗 | |||
198年 | 建安三年 | 獻帝 | 9月 | 呂布攻劉備,破小沛 |
12月 | 曹操于下邳斬殺呂布和陳宮。收張遼(下邳之戰(zhàn)) | |||
周瑜、魯肅投奔孫策 | ||||
199年 | 建安四年 | 獻帝 | 3月 | 公孫瓚于易京遭袁紹擊破,滅亡 |
獻帝下達誅殺曹操的密詔于董承 | ||||
劉備于徐州脫離曹操自立,與袁紹結(jié)盟 | ||||
孫策與周瑜一同攻下廬江之皖城。與此同時,邂逅了橋玄的兩位女兒。孫策迎娶大喬,周瑜則迎娶小喬(江東二喬) | ||||
6月 | 劉備討伐袁術(shù) | |||
11月 | 袁術(shù)投袁紹途中病亡 | |||
張繡降曹操 | ||||
200年 | 建安五年 | 獻帝 | 1月 | 董承計劃刺殺曹操事跡敗露,三族遭誅殺 |
曹操進軍小沛擊破劉備,于下邳俘虜關(guān)羽,劉備投冀州袁紹(小沛之戰(zhàn)) | ||||
孫策逝世,孫權(quán)繼承孫策(孫策之死) | ||||
袁紹率領(lǐng)大軍南進,曹操布陣于官渡(官渡之戰(zhàn)) | ||||
關(guān)羽奉曹操之命于白馬斬殺顏良,于延津斬殺文丑(白馬—延津之戰(zhàn)) | ||||
劉備,關(guān)羽及張飛會合前往汝南,趙云于此時加入。(關(guān)羽前里走單騎) | ||||
10月 | 曹操奇襲烏巢成功,于官渡大破袁紹的主要軍力(官渡之戰(zhàn)) | |||
201年 | 建安六年 | 獻帝 | 4月 | 劉備于汝南為曹操所敗,而依附荊州劉表 |
曹操于倉亭擊破袁紹(倉亭之戰(zhàn)) | ||||
202年 | 建安七年 | 獻帝 | 5月 | 袁紹逝世,末子袁尚繼位,(長子)袁譚、袁尚內(nèi)斗 |
203年 | 建安八年 | 獻帝 | 袁尚敗袁譚,袁譚降曹操 | |
孫權(quán)討伐黃祖 | ||||
204年 | 建安九年 | 獻帝 | 曹操擊破袁尚平定冀州,袁尚投幽州袁熙。 | |
公孫度死,公孫康繼位 | ||||
曹丕迎娶甄氏 | ||||
205年 | 建安十年 | 獻帝 | 曹操討伐袁譚平定青州,袁尚,袁熙逃亡,投靠烏丸 | |
206年 | 建安十十年 | 獻帝 | 曹操擊破高干平定并州 | |
207年 | 建安十二年 | 獻帝 | 曹操為討伐烏丸而出征。遼東公孫康俘虜袁尚,袁熙。并獻其首級于曹操 | |
蔡瑁、蔡夫人暗算劉備,劉備騎馬跳過檀溪脫困 | ||||
劉禪出生 | ||||
劉備以徐庶為軍師,曹操用計賺走徐庶 | ||||
劉備迎接諸葛亮為軍師(三顧茅廬) | ||||
曹操贖回蔡文姬 | ||||
208年 | 建安十三年 | 獻帝 | 6月 | 曹操廢三公,自封為丞相 |
曹操殺孔融 | ||||
孫權(quán)收服甘寧,征討江夏的黃祖 | ||||
劉表死,劉琮繼位。 | ||||
7月 | 曹操降伏劉琮獲得襄陽。劉備逃往夏口(長板坡之戰(zhàn)) | |||
孫權(quán)決心對抗曹操,任命周瑜為大都督(赤壁前夜) | ||||
諸葛亮出使東吳,聯(lián)盟孫權(quán) | ||||
11月 | 孫權(quán),劉備聯(lián)合軍于赤壁擊破曹操(赤壁之戰(zhàn)) | |||
周瑜于南郡擊破曹仁,但因此戰(zhàn)役受重傷(正史上為20九年) | ||||
劉備平定荊南四郡,黃忠,魏延加入(荊南平定戰(zhàn)) | ||||
209年 | 建安十四年 | 獻帝 | 劉琦病死 | |
9月 | 太史慈戰(zhàn)死(合肥戰(zhàn)役) | |||
10月 | 劉備成為荊州牧,迎娶孫尚香 | |||
210年 | 建安十五年 | 獻帝 | 曹操為慶祝銅雀臺落成,舉行盛大慶宴 | |
周瑜逝世,魯肅繼任吳之大都督 | ||||
周瑜的長子周循迎娶孫權(quán)的女兒,孫權(quán)的長子孫登迎娶周瑜的女兒 | ||||
劉備逃回荊州 | ||||
劉備任龐統(tǒng)軍師中郎將 | ||||
孫權(quán)把荊州借給劉備 | ||||
211年 | 建安十六年 | 獻帝 | 馬超,韓遂發(fā)動叛亂(渭水之戰(zhàn)) | |
張松、法正秘謀迎劉備入主益州 | ||||
劉備受劉璋之請入益州,關(guān)羽,諸葛亮則鎮(zhèn)守荊州 | ||||
劉備北上攻漢中張魯 | ||||
212年 | 建安十七年 | 獻帝 | 孫權(quán)遵從張紘的遺言,將根據(jù)地移至秣陵并改稱建業(yè) | |
漢獻帝下詔曹操享有“贊拜不名、入朝不趨、劍履上殿”特權(quán) | ||||
事泄,劉璋殺張松 | ||||
213年 | 建安十八年 | 獻帝 | 曹操受封為魏公。反對曹操受封魏公的荀彧自刃(魏公騷動) | |
馬超為夏侯淵所敗,投靠張魯 | ||||
214年 | 建安十九年 | 獻帝 | 獻帝、伏后與郭丈密謀除操,事泄,操殺眾人 | |
劉備因張松敗露一事為由與劉璋決裂,為爭奪培水關(guān)而開戰(zhàn) | ||||
龐統(tǒng)進軍于落鳳坡之時損命(落鳳坡之戰(zhàn)) | ||||
馬超接受李恢的說服歸順于劉備(馬超之歸順) | ||||
劉備包圍成都降伏劉璋,成為益州牧(劉備入蜀) | ||||
馬超降劉備 | ||||
曹操殺楊修 | ||||
215年 | 建安二十年 | 獻帝 | 7月 | 曹操征張魯 |
11月 | 張魯降曹操得漢中,收龐德 | |||
魯肅奉孫權(quán)之奪還荊州之命,與關(guān)羽對峙(單刀赴會) | ||||
劉備將荊南三郡讓與孫權(quán),要求其出兵攻擊合淝 | ||||
孫權(quán)十萬攻合淝為張遼八百人所?。ㄥ羞b津之戰(zhàn)) | ||||
216年 | 建安二十一年 | 獻帝 | 曹操稱魏王 | |
218年 | 建安二十三年 | 獻帝 | 曹彰大破烏桓軍,鮮卑部落投降,北方平定 | |
219年 | 建安二十四年 | 獻帝 | 1月 | 曹軍兵敗定軍山,黃忠斬夏侯淵 |
7月 | 劉備自封漢中王,立劉禪為太子,封關(guān)羽、張飛、趙云、馬超、黃忠為蜀漢五虎將 | |||
關(guān)羽北伐水淹于禁七軍占領(lǐng)襄陽 | ||||
孫權(quán)向關(guān)羽求婚被拒 | ||||
10月 | 呂蒙、陸遜連手奪得荊州。 | |||
關(guān)羽敗走麥城。 | ||||
220年 | 建安二十五年 漢延康元年 魏黃初元年 | 獻帝 曹丕 | 東漢王朝改年號延康 | |
1月 | 曹操過世,曹丕繼位 | |||
7月 | 蜀將猛打降曹 | |||
10月 | 曹丕稱帝,改國號魏 | |||
12月 | 魏以洛陽為京師,長安、譙、許昌、鄴城、洛陽為“五都” | |||
221年 | 魏黃初二年蜀章武元年 | 曹丕劉備 | 4月 | 劉備即帝位,為昭烈帝,諸葛亮任丞相,首都成都 |
10月 | 劉備報關(guān)羽仇仇伐吳,張飛遭部下范疆、張達殺害身亡 | |||
222年 | 魏黃初三年 蜀章武二年 吳黃武元年 | 曹丕劉備 | 6月 | 陸遜火燒連營,劉備大敗逃至白帝城(夷陵之戰(zhàn)) |
8月 | 黃忠戰(zhàn)死 | |||
12月 | 馬超卒 | |||
223年 | 魏黃初四年 蜀章武三年 蜀建興元年 吳黃武二年 | 曹丕 劉禪 孫權(quán) | 1月 | 陸遜任東吳大都督,孫權(quán)自稱吳王,建年號黃武。 |
蜀雍闿叛亂 | ||||
8月 | 曹丕五路伐蜀 | |||
11月 | 鄧芝出使吳國,蜀吳重修舊好 | |||
224年 | 魏黃初五年 蜀建興二年 吳黃武三年 | 曹丕 劉禪 孫權(quán) | 劉禪繼位后主,諸葛亮為丞相 | |
225年 | 魏黃初六年 蜀建興三年 吳黃武四年 | 曹丕 劉禪 孫權(quán) | 諸葛亮南征,滅雍闿、高定,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。 | |
226年 | 魏黃初七年 蜀建興四年 吳黃武五年 | 曹丕 劉禪 孫權(quán) | 曹丕病亡,曹叡繼位。為魏明帝,建年號太和 | |
227年 | 魏太和元年 蜀建興五年 吳黃武六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曹叡任司馬懿為都督 | |
諸葛亮上<前出師表>,率大軍駐漢中 | ||||
228年 | 魏太和二年 蜀建興六年 吳黃武七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蜀國一次北伐,馬謖失街亭被斬,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,行丞相職務(wù)。 | |
趙云過世 | ||||
姜維降蜀 | ||||
蜀國二次北伐 | ||||
229年 | 魏太和三年 蜀建興七年 吳黃龍元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劉禪擢升諸葛亮恢復(fù)丞相,三伐中原 | |
孫權(quán)稱帝,為吳大帝,改年號黃龍,建東吳帝國,定都武昌,后來遷都建業(yè) | ||||
230年 | 魏太和四年 蜀建興八年 吳黃龍二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司馬懿、曹真兵分兩路攻擊蜀魏,遇大雨退兵 | |
231年 | 魏太和五年 蜀建興九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曹真病逝,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進駐長安 | |
張郃中箭身亡 | ||||
諸葛亮向曹魏發(fā)動第四次征伐 | ||||
李嚴假皇帝之名,要諸葛亮班師回成都 | ||||
232年 | 魏太和六年 蜀建興十年 吳家禾元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遣使向吳稱臣 | |
234年 | 魏青龍二年 蜀建興十二年 吳家禾三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并聯(lián)合東吳向曹魏發(fā)動第五次攻擊。 蜀軍和魏軍在五丈原僵持百日。 滿寵大敗東吳,東吳撤軍。 | |
8月 | 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逝世 | |||
235年 | 魏青龍三年 蜀建興十三年 吳嘉禾四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曹叡擢升司馬懿為太傅,司馬懿權(quán)力被架空 | |
237年 | 魏青龍五年 魏景初元年 吳嘉禾六年 紹漢元年(公孫淵)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| |
238年 | 魏景初二年 蜀延熙元年 吳嘉禾七年 吳赤烏元年 | 曹叡 劉禪 孫權(quán) | 6月 | 日本邪馬臺卑彌呼遣使到魏 |
8月 | 司馬懿平遼東,殺公孫淵 | |||
12月 | 魏封卑彌呼“親魏倭王” | |||
239年 | 魏景初三年 蜀延熙二年 吳赤烏二年 | 曹芳 劉禪 孫權(quán) | 1月 | 曹叡去世將曹芳托付給司馬懿和曹爽,曹芳繼位 |
249年 | 魏正始十年 魏嘉平元年 蜀延熙十二年 吳赤烏十二年 | 曹芳 劉禪 孫權(quán) | 1月 | 司馬懿發(fā)動政變,誅殺曹爽及其三族 |
夏侯霸降蜀。姜維伐魏 | ||||
250年 | 魏嘉平二年 蜀延熙十三年 吳赤烏十三年 | 曹芳 劉禪 孫權(quán) | 孫權(quán)廢太子孫和為庶人,賜魯王孫霸死,立孫亮為太子。 | |
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| ||||
251年 | 魏嘉平三年 蜀延熙十四年 吳太元元年 | 曹芳 劉禪 孫權(quán) | 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,被司馬懿平定 | |
7月 | 司馬懿亡 | |||
252年 | 魏嘉平四年 蜀延熙十五年 吳建興元年 | 曹芳 劉禪 孫權(quán) | 司馬師興兵討伐吳國,但遭諸葛及丁奉擊退 | |
孫權(quán)逝世,孫亮繼位,諸葛恪統(tǒng)籌政事 | ||||
253年 | 魏嘉平五年 蜀延熙十六年 吳建興二年 | 曹芳 劉禪 孫亮 | ||
姜維進行第二次北伐,雖于隴西大敗,但討伐了郭淮(鐵籠山之戰(zhàn)) | ||||
吳之孫峻誅殺諸葛恪而受任為丞相 | ||||
254年 | 魏天正元年 蜀延熙十七年 吳五鳳元年 | 曹髦 劉禪 孫亮 | 魏國夏侯玄,張緝,李豐密謀誅滅司馬一黨,但因事跡敗露而遭斬 | |
司馬師廢曹芳,曹髦即位為魏國皇帝 | ||||
255年 | 魏天正二年 蜀延熙十八年 吳五鳳二年 | 曹髦 劉禪 孫亮 | 魏丘儉,文欽反抗司馬師發(fā)動叛亂,但遭鎮(zhèn)壓(丘儉,文欽之亂) | |
姜維第三次北伐,雖進攻狄道城但敗退 | ||||
256年 | 魏甘露元年 蜀延熙十九年 吳太平元年 | 曹髦 劉禪 孫亮 | ||
姜維進行第四次北伐,于段谷為鄧艾所擊潰 | ||||
孫峻逝世,由其弟孫琳全權(quán)繼任 | ||||
257年 | 魏甘露二年 蜀延熙二十年 吳太平二年 | 曹髦 劉禪 孫亮 | 魏諸葛誕為反抗司馬師與孫琳結(jié)盟叛亂(諸葛誕之亂) | |
姜維進行第五次北伐,乘諸葛誕叛亂時進攻魏國 | ||||
258年 | 魏甘露三年 蜀景耀元年 吳永安元年 | 曹髦 劉禪 孫休 | 諸葛誕在壽春進行籠城,但兵敗身亡 | |
孫亮因誅殺孫琳一事失敗遭廢,孫休繼位為吳國皇帝(景帝) | ||||
孫休與丁奉,張布合謀誅殺孫琳 | ||||
姜維進行第六次北伐,雖于祁山擊破鄧艾,但因受宦官黃皓讒言而返回成都 | ||||
260年 | 魏景元元年 蜀景耀三年 吳永安三年 | 曹奐 劉禪 孫休 | 曹髦因反抗司馬昭遭殺害。曹奐即位為魏國皇帝(元帝)(曹髦決起) | |
姜維進行第七次北伐,雖于祁山擊破鄧艾,但因兵糧不足撤回漢中 | ||||
262年 | 魏景元三年 蜀景耀五年 吳永安五年 | 曹奐 劉禪 孫休 | 吳之濮陽興受任為丞相,與張布一同極盡專橫跋扈之能事 | |
姜維進行第八次北伐,雖于祁山擊破鄧艾,但再度受宦官之讒言返鄉(xiāng)成都 | ||||
姜維進行第九次北伐,于沓中實行屯田 | ||||
263年 | 魏景元四年 蜀炎與元年 吳永安六年 | 曹奐 劉禪 孫休 | 司馬昭受封為晉公 | |
魏之鐘會,鄧艾對蜀進攻,姜維對劍閣進行籠城(蜀討伐戰(zhàn)) | ||||
劉禪降服于魏,蜀滅亡 | ||||
264年 | 魏咸熙元年吳元與元年 | 曹奐孫休 | 鄧艾背負謀反之冤名,于遣回洛陽途中遭殺害 | |
姜維及鐘會對魏發(fā)動叛亂,但兵敗身亡(姜維,鐘會之亂) | ||||
司馬昭受封為晉王 | ||||
孫休逝世,孫皓即位為吳國皇帝,并罷免了濮陽興與張布而實行暴政 | ||||
265年 | 晉泰始元年吳甘露元年 | 司馬炎孫皓 | 司馬昭逝世,司馬炎即位為晉王 | |
司馬炎廢魏帝曹奐,自行登基(武帝)建國為晉 | ||||
273年 | 晉泰始九年吳鳳凰二年 | 司馬炎孫皓 | 此時晉的羊祜與吳的陸抗于荊州對峙(羊祜與陸抗) | |
276年 | 晉咸寧二年吳鳳凰五年 | 司馬炎孫皓 | 羊祜上奏討伐吳國,但遭賈充等人反對 | |
279年 | 晉咸寧五年吳天紀三年 | 司馬炎孫皓 | 司馬炎命杜預(yù),王睿等人伐吳國 | |
280年 | 晉太康元年 | 司馬炎 | 孫皓降服于晉,吳滅亡,晉國遂得以達成統(tǒng)一大業(yè) |
戰(zhàn)役年表
公元 | 戰(zhàn)役名 |
190年 | 關(guān)東諸侯討董卓之戰(zhàn) |
曹操攻董卓滎陽之戰(zhàn) | |
孫堅魯陽退敵 | |
董卓襲王匡河陽津之戰(zhàn) | |
孫堅斬華雄陽人之戰(zhàn) | |
劉表平定荊州之戰(zhàn) | |
191年 | 孫堅攻董卓洛陽諸陵之戰(zhàn) |
袁紹襲孫堅陽城之戰(zhàn) | |
孫堅擊劉表襄陽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擊黑山軍濮陽之戰(zhàn) | |
陶謙破黃巾軍徐州之戰(zhàn) | |
劉焉割據(jù)益州之戰(zhàn) | |
公孫瓚破黃巾軍東光之戰(zhàn) | |
192年 | 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(zhàn) |
公孫瓚擊袁紹巨馬水之戰(zhàn) | |
公孫瓚攻袁紹龍湊之戰(zhàn) | |
袁術(shù)擊袁遺揚州之戰(zhàn) | |
李傕等進犯長安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擊黑山軍武陽之戰(zhàn) | |
曹操破黃巾軍兗州之戰(zhàn) | |
193年 | 曹操擊袁術(shù)封丘之戰(zhàn) |
曹操攻陶謙彭城之戰(zhàn) | |
公孫瓚滅劉虞幽州之戰(zhàn) | |
袁譚攻田楷青州之戰(zhàn) | |
袁紹攻黑山軍常山之戰(zhàn) | |
194年 | 吳景攻周昕丹陽之戰(zhàn) |
孫策攻陸康廬江之戰(zhàn) | |
195年 | 孫策攻劉繇曲阿之戰(zhàn) |
孫策與太史慈神亭之戰(zhàn) | |
劉繇攻諸葛玄、笮融豫章之戰(zhàn) | |
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長安之戰(zhàn) | |
李傕、郭汜攻楊奉、董承弘農(nóng)之戰(zhàn) | |
袁紹攻臧洪東郡之戰(zhàn) | |
鮮于輔攻公孫瓚鮑丘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呂布定陶之戰(zhàn) | |
196年 | 呂布襲劉備下邳之戰(zhàn) |
郝萌襲呂布徐州之戰(zhàn) | |
孫策攻王朗會稽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楊奉梁縣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滅何義黃巾軍之戰(zhàn) | |
197年 | 曹操攻張繡淯水之戰(zhàn) |
曹操攻袁術(shù)蘄陽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張繡湖陽之戰(zhàn) | |
呂范、徐逸攻陳瑀海西之戰(zhàn) | |
呂布破袁術(shù)下邳之戰(zhàn) | |
袁術(shù)滅陳王劉寵淮陽之戰(zhàn) | |
呂布攻臧霸莒城之戰(zhàn) | |
198年 | 袁紹滅公孫瓚易京之戰(zhàn) |
段煨滅李傕關(guān)中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張繡穰城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滅呂布下邳之戰(zhàn) | |
199年 | 曹操滅眭固射犬之戰(zhàn) |
劉岱攻劉備小沛之戰(zhàn) | |
孫策襲劉勛皖城之戰(zhàn) | |
孫策攻黃祖沙羨之戰(zhàn) | |
孫策平鄒佗、嚴白虎之戰(zhàn) | |
200年 | 策攻陳登丹徒遇害之戰(zhàn) |
劉表破張懌長沙之戰(zhàn) | |
劉馥平定揚州之戰(zhàn) | |
張魯據(jù)漢中之戰(zhàn) | |
劉璋平趙韙益州之戰(zhàn) | |
孫權(quán)滅李術(shù)皖城之戰(zhàn) | |
曹操破劉備徐州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斬顏良白馬之戰(zhàn) | |
曹仁攻劉備汝、潁之戰(zhàn) | |
蔡陽攻劉備汝南之戰(zhàn) | |
曹操夜襲烏巢之戰(zhàn) | |
201年 | 曹操破袁紹倉亭之戰(zhàn) |
202年 | 鍾繇擊郭援平陽之戰(zhàn) |
203年 | 賀齊平建安之戰(zhàn) |
袁譚與袁尚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袁譚袁尚黎陽、鄴城之戰(zhàn) | |
204年 | 曹操攻袁尚鄴城之戰(zhàn) |
曹操滅袁譚南皮之戰(zhàn) | |
孫權(quán)平媯覽戴員丹陽之戰(zhàn) | |
孫權(quán)平山越之戰(zhàn) | |
205年 | 杜畿滅衛(wèi)固定河?xùn)|之戰(zhàn) |
曹操平定幽州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滅高斡壺關(guān)之戰(zhàn) | |
206年 | 樂進李典破管承長廣之戰(zhàn) |
于禁平昌豨東海之戰(zhàn) | |
雍州兵討張猛之戰(zhàn) | |
207年 | 孫權(quán)攻黃祖江夏之戰(zhàn) |
曹操攻烏桓白狼山之戰(zhàn) | |
208年 | 孫權(quán)滅黃祖夏口之戰(zhàn) |
曹操滅劉表襄陽之戰(zhàn) | |
曹操破劉備當(dāng)陽之戰(zhàn) | |
赤壁之戰(zhàn) | |
209年 |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戰(zhàn) |
孫權(quán)圍攻合肥之戰(zhàn) | |
張昭攻當(dāng)涂之戰(zhàn) | |
賀齊攻陳仆黟、歙之戰(zhàn) | |
張遼平陳蘭、梅成六安之戰(zhàn) | |
210年 | 步騭滅吳巨交州之戰(zhàn) |
211年曹操破馬超渭南之戰(zhàn) | |
劉備滅劉璋取益州之戰(zhàn) | |
212年 | 曹丕攻田銀蘇伯之戰(zhàn) |
213年 | 曹操攻孫權(quán)濡須口之戰(zhàn) |
馬超攻韋康冀城之戰(zhàn) | |
214年 | 夏侯淵攻馬超祁山之戰(zhàn) |
諸葛亮入川之戰(zhàn) | |
夏侯淵滅宋建隴右之戰(zhàn) | |
孫權(quán)攻占皖城之戰(zhàn) | |
夏侯淵攻韓遂長離之戰(zhàn) | |
霍峻守葭萌城之戰(zhàn) | |
215年 | 曹操破竇茂滅韓遂河池之戰(zhàn) |
張飛攻張郃巴西之戰(zhàn) | |
趙儼平呂并陳倉之戰(zhàn) | |
曹操攻張魯陽平之戰(zhàn) | |
孫權(quán)圍合肥之戰(zhàn) | |
217年 | 陸遜擊費棧丹陽之戰(zhàn) |
孫權(quán)與曹操第二次濡須口之戰(zhàn) | |
218年 | 王必平耿紀許昌之戰(zhàn) |
曹洪破吳蘭下辨之戰(zhàn) | |
曹彰擊烏桓代郡之戰(zhàn) | |
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戰(zhàn) | |
李嚴平定馬秦、高定之戰(zhàn) | |
劉備攻取漢中之戰(zhàn) | |
219年 | 劉封、孟達攻申耽上庸之戰(zhàn) |
樊城之戰(zhàn) | |
呂蒙襲關(guān)羽江陵之戰(zhàn) | |
220年 | 孟達攻劉封上庸之戰(zhàn) |
蘇則平定河西之亂 | |
221年 | 張既平定河西之戰(zhàn) |
222年 | 夷陵之戰(zhàn) |
楊洪平黃元叛蜀之戰(zhàn) | |
曹丕首征東吳之戰(zhàn) | |
曹休與呂范洞口之戰(zhàn) | |
223年 | 曹仁與朱恒濡須口之戰(zhàn) |
張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戰(zhàn) | |
曹真與朱然江陵之戰(zhàn) | |
賀齊取蘄春之戰(zhàn) | |
224年 | 田豫擊鮮卑軻比能之戰(zhàn) |
曹丕攻廣陵之戰(zhàn) | |
225年 | 任福平蔡方、唐咨之戰(zhàn) |
諸葛亮平南中之戰(zhàn) | |
周魴攻彭綺鄱陽之戰(zhàn) | |
226年 | 淚飯交趾之戰(zhàn) |
孫權(quán)攻魏之戰(zhàn) | |
諸葛瑾攻襄陽之戰(zhàn) | |
227年 | 張嶷平張慕之戰(zhàn) |
228年 | 曹真破趙云之戰(zhàn) |
孟達反魏之戰(zhàn) | |
諸葛亮攻魏街亭之戰(zhàn) | |
229年 | 諸葛亮攻魏陳倉之戰(zhàn) |
諸葛亮攻魏武都、陰平之戰(zhàn) | |
魏與吳石亭之戰(zhàn) | |
230年 | 曹真攻蜀漢中之戰(zhàn) |
潘浚、呂岱平武陵蠻之戰(zhàn) | |
滿寵守合肥之戰(zhàn) | |
231年 | 布襲王凌阜陵之戰(zhàn) |
諸葛亮攻魏上邽之戰(zhàn) | |
232年 | 魏與吳成山之戰(zhàn) |
魏與吳廬江之戰(zhàn) | |
魏攻公孫淵遼東之戰(zhàn) | |
233年 | 馬忠平南夷之戰(zhàn) |
魏擊鮮卑樓煩之戰(zhàn) | |
吳攻魏合肥新城之戰(zhàn) | |
234年 | 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戰(zhàn) |
楊儀殺魏延之戰(zhàn) | |
諸葛恪平山越 | |
呂岱平李桓、羅厲廬陵之戰(zhàn) | |
237年 | 陸遜平彭旦鄱陽之戰(zhàn) |
毋丘儉攻公孫淵遼東之戰(zhàn) | |
陸遜平吳遽豫章、廬陵之戰(zhàn) | |
238年 | 司馬懿平公孫淵遼東之戰(zhàn) |
239年 | 羊衠襲遼東之戰(zhàn) |
呂岱平廖式交州之戰(zhàn) | |
240年 | 張嶷平越雋之戰(zhàn) |
241年 | 吳攻魏芍陂、樊城之戰(zhàn) |
243年 | 吳襲六安之戰(zhàn) |
244年 | 曹爽攻蜀漢中之戰(zhàn) |
246年 | 吳攻魏柤中之戰(zhàn) |
毋丘儉攻高句麗之戰(zhàn) | |
姜維平汶山夷之戰(zhàn) | |
247年 | 姜維攻魏洮西之戰(zhàn) |
248年 | 鄧芝攻涪陵夷之戰(zhàn) |
陸胤平交趾、九真夷之戰(zhàn) | |
249年 | 姜維攻曲城之戰(zhàn) |
姜維攻西平之戰(zhàn) | |
250年 | 魏與吳江陵之戰(zhàn) |
吳敗文欽之戰(zhàn) | |
251年 | 王基、州泰擊吳之戰(zhàn) |
252年 | 魏與吳東興之戰(zhàn) |
253年 | 吳、蜀攻魏南安、合肥之戰(zhàn) |
254年 | 姜維攻臨洮、隴西之戰(zhàn) |
255年 | 司馬師平毋丘儉、文欽之戰(zhàn) |
孫峻攻壽春之戰(zhàn) | |
姜維攻狄道之戰(zhàn) | |
256年 | 文欽、呂據(jù)攻魏之戰(zhàn) |
姜維攻段谷之戰(zhàn) | |
257年 | 姜維攻芒水之戰(zhàn) |
司馬昭破諸葛誕壽春之戰(zhàn) | |
魏平高顯縣民之戰(zhàn) | |
吳平三郡起義之戰(zhàn) | |
260年 | 成濟殺魏曹髦之戰(zhàn) |
262年 | 姜維攻鄧艾洮陽之戰(zhàn) |
263年 | 曹魏滅蜀之戰(zhàn) |
吳平呂興交趾之戰(zhàn) | |
鐘離牧平武陵之戰(zhàn) | |
264年 | 羅憲抗吳永安之戰(zhàn) |
王稚攻吳句章之戰(zhàn) | |
鐘會、姜維反魏成都之戰(zhàn) | |
266年 | 堂施起義軍之戰(zhàn) |
268年 | 吳攻江夏之戰(zhàn) |
楊稷破劉俊交州之戰(zhàn) | |
晉與吳合肥之戰(zhàn) | |
270年 | 晉攻鮮卑萬斛堆之戰(zhàn) |
吳晉渦口之戰(zhàn) | |
271年 | 青山之戰(zhàn) |
吳攻晉交趾等郡之戰(zhàn) | |
匈奴劉猛攻并州之戰(zhàn) | |
272年 | 晉攻匈奴劉猛之戰(zhàn) |
陸抗平西陵之戰(zhàn) | |
王睿平定張弘之戰(zhàn) | |
楊欣討宋質(zhì)之戰(zhàn) | |
273年 | 吳晉戈陽之戰(zhàn) |
274年 | 吳鎮(zhèn)壓奚熙之亂 |
晉反擊涼州胡之戰(zhàn) | |
晉攻吳枳里之戰(zhàn) | |
吳攻晉江夏之戰(zhàn) | |
275年 | 晉攻鮮卑之戰(zhàn) |
276年 | 胡奮擊并州胡之戰(zhàn) |
晉攻鮮卑之戰(zhàn) | |
鮮卑攻晉邊之戰(zhàn) | |
楊欣討令狐宏之戰(zhàn) | |
277年 | 文鴦破鮮卑之戰(zhàn) |
吳晉江夏之戰(zhàn) | |
278年 | 晉與鮮卑武威之戰(zhàn) |
晉吳皖城之戰(zhàn) | |
晉吳西陵之戰(zhàn) | |
279年 | 吳攻郭馬之戰(zhàn) |
馬隆收復(fù)涼州之戰(zhàn) | |
280年 | 晉滅吳之戰(zhàn) |
0